近日吴中区2022年第一季度“吴中时代新人”名单出炉光福镇谢华伟上榜!
快来听听这位“80后”作家、创业者的故事吧~
(“吴中时代新人”谢华伟)
2017年,畅销书作家、民俗文化学者谢华伟作为首批文化人才被引进苏州。作为新苏州人的“网红作家”、创业者,近年来,他将对非遗文化的热爱融入创新创业,打通光福玉雕产业链,创立了于生一国玉天工(苏州)数字科技有限公司,联合政府、高校、协会等成立了苏州第一家落地的“苏作非遗工坊”,为光福镇玉雕产业注入新动力。
从“来”到“留”
在苏州如鱼得水
谢华伟是一名“80后”畅销书作家,笔名“一只鱼的传说”,也是签约入驻江南网络文学创作基地的第一批江南网络作家之一。自2017年移居苏州,他先后被选评为“2020年度苏州高新区文化领军人才”“2020年度苏州市姑苏宣传文化重点人才”。他耗时5年潜心为苏州创作的长篇小说《姑苏密码》,将苏州平江路、拙政园、虎丘等景点融入其中,结合苏绣、玉雕等苏工苏作,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立体的苏城。
五年过去,他在苏州安居乐业,并在吴中光福实现了二次创业。谢华伟表示,起先来到苏州市因为机缘巧合,但选择留在苏州则是因为这里四季如春、底蕴丰厚、开放包容,是一座宜业宜居的城市。“从文化人才资金扶持,到协助对接优质投资方、银行和政府资源,从租房、企业注册、企业融资再到产品推广……苏州给了我全方位的帮助,让我们这些外来的创业者有了‘归属感’”。
大胆创新
擦亮苏工苏作“金字招牌”
苏州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文化古都之一,拥有极其绚烂的文化,苏工苏作更是中国传统手工艺高水平的代表。作为新苏州人的“网红作家”,谢华伟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,让苏工苏作走进百姓生活。他对照着苏州的历史风物,选择国家级非遗苏州玉雕,尝试用互联网带货,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2020年9月,他和光福镇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钱建良大师合作,在线上推出几款新玉雕产品(和田玉吊坠),因造型小巧精悍且工艺精湛,上线就被“秒光”。
这次“互联网+非遗苏作”模式的成功让谢华伟发现了玉雕这个传统苏作的市场潜力。2021年9月,他创立了于生一国玉天工(苏州)数字科技有限公司,并入驻“中国工艺雕刻之乡”光福,从一个网络作家正式进军文化产业。
“之前苏州玉雕产品以仿古件、手把件为主,价格动辄上万。”他表示,团队在产品设计理念上进行了革新,在玉雕惯用的仿古设计基础上加入时尚元素,设计出优雅时尚又带有鲜明中国风的新玉雕、新文创,并将传统手作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,促进传统手工艺产业转型升级,从而拓宽受众群体,进一步擦亮苏作工艺光福品牌。
整合资源
为光福玉雕产业注入新动力
自公司创立以来,谢华伟通过整合、改造、完善苏州玉雕的各个产业链,将原本分散的玉雕工作室、零碎的玉雕作坊整合,初步确定了“玉雕大师亲自设计监制”“机器大规模切割、出胚”“众多玉雕工作室集中雕刻”等流程,大大提高了玉雕的生产效率。
他和团队与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、吴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、苏州工艺美院、光福镇人民政府五方共建,成立了苏州首家“苏作非遗工坊”,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目标,依托光福镇传统非遗工艺基础,整合各方资源优势,打造了玉雕大师工作室、玉雕设计工作室、玉雕打磨工作室、玉雕切割工作室等在内的玉雕行业全产业链,签约了光福镇90%的玉雕大师,并辐射了光福70%以上的玉雕产业链,促进了玉雕行业几百人的就业稳定。
同时还携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,签约多名玉雕大师作为实训导师对青年手艺人开展培训指导,充分发挥苏作非遗工坊在非遗传承、人才培养、产业振兴、富民增收等方面的叠加效应,初步形成区域性文化产业要素集群,把乡土人才资源转化为推进光福镇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“动力源”。
热心公益
倾情回馈社会传递“正能量”
在专注创业的同时,谢华伟也长期关注、支持公益事业。2020年4月,他在个人公众号“一只鱼的传说”,发动了对武汉疫区募捐,总金额达百万元。2021年7月,他又向“青海格桑花教育基金会”、“河南灾区”各捐赠了10万元,用于西部贫困儿童助学以及河南灾区援助。
2022年苏州疫情发生以来,他和团队紧急采购,向吴中区光福镇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、姑苏区虎丘街道、苏州广电总台、苏州日报社等单位捐赠了共10万元抗疫物资,包括防护服、防护面罩、乳胶手套、一次性医用口罩、免洗凝胶、泡面、面包、牛奶等。
谢华伟表示,落户苏州以来,这座城市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让自己感触颇深,疫情当前,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,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一份力。